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资源动态

首页 > 资源动态 > 正文

龙江文学之光 | 萧红:一个人的强大,从自我觉醒开始

发布者:  时间:2024-10-04  浏览:

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充分展现黑龙江省地域文化特点,广泛地宣传龙江文化,让青年学子全面了解和感受龙江独特魅力,黑龙江美术出版社联合哈尔滨华德学院图书馆组织开展了具有龙江文化特色的阅读推广系列活动,“龙江文学之光”名家名篇推荐为本次阅读推广系列活动之一。

·本期推荐名家:中国近代著名作家萧红·

近现代女作家,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耀眼明星,以其深沉而富有诗意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社会画卷,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本期让我们穿越历史的尘埃,一同探寻一位民国时期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的女性——萧红。

1942年1月,香港战火纷飞,病床上的萧红在炮声中结束短暂的一生。临终前,她从枕头下摸出纸笔,写下两行字:“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冷遇,身先死,心不甘,不甘。”而她口里的另外半部红楼,就是《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不同于一般的小说,它没有具体的主人公,展现的是小城居民的集体群像。茅盾曾赞美《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在这部小说里,萧红不仅写风土人情,写世态万象,更犀利地剖析了人情人性。

【生平简述】

萧红,原名张迺莹,1911年6月1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今哈尔滨市呼兰区),成长于一个封建地主家庭。早年丧母的经历让她早早体味到了生活的冷暖,而其独立反叛的性格则注定了她不平凡的人生轨迹。

1930年代初,正值青春年华的萧红,面对包办婚姻的束缚,选择了离家出走,这一决定不仅改变了她的个人命运,更开启了她辉煌的文学之旅。困顿之际,她凭借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开始了投稿生涯,并在此过程中结识了同样怀揣文学理想的萧军。两人的相识相知,成为了萧红人生与创作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

1933年,萧红以“悄吟”为笔名发表了首篇小说《弃儿》,逐渐崭露头角。随后,在鲁迅先生的关怀与支持下,1935年,《生死场》的问世使她声名鹊起,这部作品深刻揭示了旧中国农村社会的苦难与抗争,展现了她独特的现实主义文学风格。

1936年,萧红东渡日本,期间完成了诸多重要作品,如散文《孤独的生活》和长篇组诗《砂粒》。回到战乱纷飞的国内,她继续以敏锐的目光捕捉时代变迁,创作出了《马伯乐》、《呼兰河传》等脍炙人口的佳作。

1942年1月22日,年仅31岁的萧红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但她留下的精神遗产却如璀璨星辰,永远照亮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天空。

【文学成就与影响】

萧红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人民性,她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书写了普通百姓的生活与心灵世界。《呼兰河传》中对童年故乡的深情回溯,以及《生死场》对农民生存状态的真实刻画,都充分体现了她的艺术追求和人文关怀。

尽管创作生涯不过短短十年,但萧红却留下了近百万字的宝贵文学财富。她的文字既有对个体命运的深深同情,又有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剖析,这种鲜明的个人风格使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作品推荐】

1、《生死场》

索书号:I246.7/X

2、《呼兰河传》

3F315

索书号:I246.5/X

3、《小城三月》

28FFD

索书号:I246.7/X

4、《商市街》

28A60

索书号:I246.7/X

5、《马伯乐》

2E6F4

索书号:I246.6/X